鸟类观察日记 01

May 25, 2024

前言

今年在加拿大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住,新住处相比之前住在大学附近出行便利度下降了不少(只要开车就都很方便😢),但有一点还挺喜欢的,就是周围生态还不错。住处旁边有一条Trail,我每次去那散步的时候都能听到很多鸟叫声,心情很愉悦,也很突然的就迷上了观鸟!最近在疯狂地调研设备和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打算开始更新这个「鸟类观察日记」系列,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学到的观鸟知识,以及我观察到的小鸟们🐦(如果我能拍到!)。

01 基本装备

望远镜

其实只要带上你的眼睛和耳朵出门,就可以观鸟了。可惜近视的我是真的戴着眼镜也看不清远处的鸟,于是拥有一个观鸟望远镜变得迫在眉睫。

选择观鸟望远镜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指标是望远镜的倍数,一般选择8或10倍的就行。不要选择倍数太高的,因为我们使用望远镜的时候一般是手持,手臂会不自觉的抖动,如果望远镜倍数过高,视野就会变得很窄,手稍微抖动一点,画面就会抖动得很厉害,导致很难看清楚。第二个指标是望远镜的物镜口径。直径大小在25mm左右的望远镜非常小巧便携,但观鸟效果可能要打折扣,主力观鸟的望远镜一般选择直径在40-50mm之间。我感觉新手选择30mm的可能就差不多了,毕竟越大越重,举一会儿就累了。

望远镜的品牌还挺多的,根据自己的预算选就好了。国产的话,不到¥300就能入手一个圣途森林人8x30或8x40作为入门款。目前我入手的是这款 Pentax Papilio II 6.5x21(宾得虫虫镜),之前会稍有些担忧倍数和口径是不是太小了,不过我实际用上的效果还可以(对我来说目前观鸟够用,而且它还有独特的微距功能),拿到当天就用它超清晰的看到了后院里的知更鸟和小肥野兔!

另外,在使用望远镜观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用望远镜对着太阳看!不要在走路的时候用望远镜观鸟!

相机

说到拍鸟,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公园里的老大爷和他们在观鸟长廊里架着的一排“大炮筒”。预算和体力的投入想想都是不菲,作为新手的我决定这步先缓缓。目前考虑的拍鸟简易方案是通过专用手机夹将手机的主摄像头对准望远镜的目镜进行拍摄,或者是购入一个便携的手机望远镜作为手机的外接长焦镜头。

识别工具

  • Merlin Bird ID:The Cornell Lab 出品的一款识别鸟类的APP,可以根据照片或声音识别,也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对鸟的描述(地点、时间、体型、羽色、鸟停留的位置)来识别。The Cornell Lab 同时还在线上提供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鸟类资料库 Birds of the World (需付费订阅查看全部资料),简化的免费版可以在这里 All about Birds 查看,不过装上它的APP就基本上就够用了。
  • 懂鸟:国内的一款识别鸟类的小程序,覆盖全球鸟类一万多种。
  • 指南/手册: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在地买一本相关的鸟类手册方便检索查阅,当然用上面提到的 Merlin Bird ID 也能完成基本的识别。
    • 中国:《中国鸟类观察手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 北美:《National Geographic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Backyard guide to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观鸟记录

可以用 The Cornell Lab 提供的 eBird 来记录观察到的鸟类数据,也可以自己准备一个小本本来写写画画。这不是观鸟必须的,可以只看就好,但想想把游戏中的收集活动带进现实,就突然很有动力!

02 去哪里观鸟

最简单的观鸟地点就是附近的公园、绿道,也可以去有河流湖泊湿地等鸟类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我现在住的地方(北美“大农村”)其实可以从后院鸟开始,每天基本上都会有一些小鸟光顾,在草地里找吃的或者在栏杆上歇一会儿。加拿大这边的 Trail 非常多,可以在 All Trails 里查找「Bird watching」的 trail 去徒步观鸟。动物园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比较近距离清楚的看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鸟,去观察了解它们的特征,这样之后去野外观鸟可能能更快的认出它们来。观鸟的最佳时间是在迁徙季节的秋季和春季,加拿大这边的很多公园都会在五月举办各种观鸟节活动,参加这类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观鸟及学习的好机会~

观鸟可以从一些常见的鸟看起,不过我们日常看到的听声好听的鸟大部分似乎个头都很小,我感觉从水鸟开始看起似乎也不错。水鸟的个头相对比较大,而且看到它们的时候,一般附近也没有什么遮挡物,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在野外看鸟,不要举着望远镜四处去找鸟,这样非常难找而且也容易把自己看晕。可以首先用肉眼定位鸟的大概位置,然后再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去仔细观察它的特征。

03 最后

开始行动吧~ 最后请记住:观鸟的同时不要打扰到鸟类的生活!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