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外
力求用漫画的格子还原最契合生活瞬间的样子。
在《生活蒙太奇》和《有一年》后终于等来了天然老师的第三本书——《格里格外》,同样也是一本抓住生活瞬间的多格叙事插画集。
这本书的创作题材不仅仅取自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还有通过一些随机的主题词去想象的场景,去搜索与重组曾经的体验。书里的一些作品我之前已在网上看过,但再次看到时仍然会因她的巧思、发散力以及对生活的感知而会心一笑。看着她格里的叙事,有时不禁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相关趣事。
……经过这段时间的关键词重组创作,我发现只要好好地体会当下,就算来不及把灵感立时转换在纸面上,那些体验本身其实已经属于我。只要持续创作,它们定会在日后某个场景下,因为某些巧合再次与我相遇。
一直以来都觉得天然是一个非常真诚的创作者,经由她的作品我总能感受到她对生活、对创作的认真与热爱。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享受当下,真诚创作。
延伸阅读:
伊藤润二的猫日记:小四和小六
这本漫画被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作为恐怖漫画家的伊藤润二画起这种日常漫来也是很精彩。
书中的主人公J先生(伊藤润二)作为爱犬派被未婚妻告知家里要迎来两只小猫,他从一开始的抗拒和惊悚,到与猫咪和平相处,尝试逗弄猫咪,到后来为小六🐱担心,妥妥地被妻子转化成了猫奴。
漫画只有短短的10篇,但记录着很多让我会心一笑的搞笑又温情的瞬间。
J君企图用猫粮把猫咪留在他的床上,结果猫咪们吃饱后就无情的溜了。
J君睡觉的时候感觉枕边好像有什么东西,以为是小六跑过来挨着他睡,觉得自己终于获得了小六的爱,结果早上起来发现原来是毛毯鼓起来了啊。
J君赶稿太累产生了幻觉,小四一会儿被他看成了蛞蝓,一会儿又被他看成了槌之子,他一定是在画漩涡🌀
这次买了简中版准备送朋友,看到了新增的番外篇(台版没有),原来小四已经去了天国。A子那段对小四离世的描述真的很让人落泪,我不经想起我和花椒的最后时光。我出门前在窗边和他碰了碰脑袋,让他等我回来,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那个小小的等我的身影了。
延伸阅读:
- 石黑亚矢子 | 大大猫与小小猫
- 石黑亚矢子 | 十丸一家图画日记
先养狗,然后……养了猫
开篇「养狗」讲述的是夫妻俩照顾年近15岁的爱犬汤姆临走前最后一年的过程。看着狗狗慢慢变老,越来越虚弱至离开,确实很让人揪心。汤姆没力气抬脚,散步时脚在地上磨出了血,指甲也断了;然后食欲也一点一点消失;到后来开始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整个消瘦下去;但仍然在努力地活着。如何面对宠物的变老,如何照顾他们,在这一点上,面对人和动物似乎都是一样的。故事里的夫妻俩从悉心呵护、到焦虑不耐,再到想要痛心放手,一直看着爱犬痛苦也很难过,是不是早点离世大家才都能解脱呢?到底怎样才比较好呢?
「然后……养了猫」则讲述在爱犬汤姆去世后,夫妻因缘际会收养了一只被弃养的波斯猫「小破布」的故事。夫妻俩受不了再经历一次宠物离世的痛苦,本来说好不再养任何动物,但不忍心小猫因找不到饲主而被处理只好养了下来。不同于第一篇故事的悲伤,这篇描绘了很多小破布🐱的日常趣事:有时像海獭一样仰睡,食欲非常惊人,有时候屁股毛还会沾到便便,脚掌毛长得太长而走路滑倒…… 猫咪的出现,似乎让他们彼此都获得了新生,喵咪有了一个新家,而因爱犬离世而伤心的夫妻俩也得到了抚慰。
罗马日记
差点因为中文译名错过的一本书,原名“In altre parole”( In other words) 更贴合这本书的内容。这是一位印度裔美国作家用意大利语写的第一本书,对于正在学习法语的我,看完之后真的是有很多共鸣。
她把学习语言的过程比作穿湖而过,她说自己之前学习意大利语的方式就像是沿着湖边游泳,依靠着英语学习,绝不会溺水;但想要掌握一门新语言,完全沉浸其中,就必须要离开岸边,别穿救生衣,别依赖脚底的地面。我也应该像她一样有着面对溺水的勇气,穿湖而过。
她把自己用意大利语写作的过程比作在威尼斯过桥,分离与连接同时存在,她发现自己悬在每座桥的中间,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刚开始的时候她没有太多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她也在用意大利语写作的时候感受到了自由和放松。熟稔的英语有太多的选择,她大概会一遍遍重写到完全满意。
她疯狂地热爱着意大利语,但现实生活中,外表却是一道她永远无法跨越的墙。在罗马的商店里,她的美国丈夫因为长相,即使意大利语没有她好也被很自然的接纳,而店员对她只会说英文,她无论把意大利语学得多好,她永远也只是一个”外国人“。
语言背后更多的是她对于身份认同的撕裂,似乎没有哪一种语言让她很有归属感。她用三角形来描述她和三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英语代表着现在,是她最坚固稳定的那一条线,是她在美国生存的工具;孟加拉语代表着过去,是她用来取悦父母的那一部分,可能会随着父母的离世而消失;意大利语则代表着未来,可能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
作者在谈她的意大利语学习,同时也是在讲述着她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思考。
一种新语言几乎就是一种新生活,语法和句法都会重塑你,让你陷入另一种逻辑和另一种情感。
安徒生剪影
看了这本书会发现另一面的安徒生,我们熟知的是作为“童话大王”的他,而在书中,他写戏剧、写诗歌、爱旅行,创作剪纸、拼贴画,还画过素描。书里面收录了安徒生的很多剪纸作品,很有艺术感,我看着书想象着他一边剪纸一边讲故事的情景。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by Emily Dickinson
笨笨的旧查理善良、真诚,渴望变聪明,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正常人融入这个世界;天才的新查理智力超群,获得了学识,却面对着失去朋友的孤独和之前无法理解的痛苦。经历过短暂的智慧之旅后,查理回到了原点。看着体验过两种世界的查理,到底是混沌无知更快乐,还是博学多知更幸福呢?
知道已知的命运,并缓慢走向它的过程是恐怖的。退化的阿尔吉侬行为变得怪异,似乎难以接受自己的遗忘;慢慢回到原来的查理开始读不懂自己聪明时写的东西,进步报告里也开始和最初一样出现了错字。但他是积极的,他感激曾拥有过生命中的另一次机会,也高兴自己曾学到过很多不曾知道的东西即使在很短暂的时间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献给查理。